第九屆中國農科教推高效服務平臺高峰論壇暨國家農村產業
融合發展示范園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政策解讀高層研討會和
優品種植科普示范基地申報補貼對接會隆重召開
2018年1月27日,第九屆中國農科教推高效服務平臺高峰論壇暨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政策解讀高層研討會和優品種植科普示范基地申報補貼對接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大會以“愛我中華·奉獻農業·關注健康”為宗旨,以“創新、發展、安全”為主題,總結了2017年度農科教推平臺取得的可喜成績,隆重表彰了一批全國農科教推領域涌現的優秀單位和優秀人物。同時,與會專家領導和企業代表就如何在新農村建設當中發揮農科教推平臺的優勢作用,及如何高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建言獻策,共商建享。
本次活動由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中國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學會、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農業分會、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全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產品交流交易中心、農產品質量與農業投入品安全中國行專家組、中華合作時報社、農產品加工雜志社、全國農科教推優秀單位與優秀人物征評活動組委會等主辦。
由中國農技協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中農國優(北京)科技推廣中心、中農國化(北京)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全國農科教推領軍單位與領軍人物征評活動組委會等承辦。
由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中國合作經濟學會、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中國農技社會化服務創新發展聯盟、全國特色產業發展與特產之鄉宣傳推薦組織委員會等合辦。
由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山西現代農業工程出版傳媒中心、遼寧省農業產業化協會、河北省特產經濟研究會等聯辦。
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農化服務辦公室、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農村工作委員會、中國農產品物聯商務創新聯盟、全國有機農業產業聯盟、山西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論壇組委會、山東聚佰農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壽光市鑫悅喬老師農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北京中農智慧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鈦德豐科技有限公司、GCTV綠色農業頻道等共同協辦。
此次會議還得到了中國農業經濟學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合作指導部,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主席臺就座嘉賓有:國務院特約研究員、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杰,中國農業大學校委會副主任、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技協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傅澤田,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黨委書記、中國農技社會化服務創新發展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張曉軍,科技部人事司原副巡視員、中國技術市場協會常務副會長楊素榮,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合作指導部部長劉進喜,中華合作時報社長兼總編輯、中國合作經濟雜志社總編輯查迎新,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建華,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副司長、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副會長趙長保,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照新,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所長徐明崗,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金軻,農業部離退休干部局原巡視員、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原曉東,農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副會長呂明宜,農業部園藝作物首席專家、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副團長張志斌,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作物栽培原首席專家、中國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學會會長、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副團長張真和,中國農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主任、北京建設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加志,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陳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農化服務辦公室副主任吳一,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種子檢驗處處長周澤宇,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建軍等。頒獎大會由徐明崗所長主持。
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校委會副主任傅澤田表示,根據鄉村振興戰略,今后要加大農科教推平臺建設力度,并對領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進行闡述和建議,還要繼續抓好農科教推自身科技服務隊伍、技術服務隊伍和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隊伍的建設,與農民打成一片。同時,要做好科普示范基地和精準扶貧項目基地,并做好農業技術培訓工作。
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尹成杰會長做題為《進一步加強農科教推結合有效助推農業生產性服務發展》主題報告,尹成杰強調,在新的部署和形勢下,農科教推必須上一個新臺階,并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大力推進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這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任務之一;二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農業科技創新要突出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精細加工技術和育種技術等關鍵性、共性技術的創新,以適應新型經營主體的需要;同時也要大力培育和增強農業科研單位、經營主體及相關產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三要加快建立健全農業生產性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養新型農民隊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現代農業的科技隊伍,完善科技人員的管理體制;開展各類農業經營環節的服務,構成生產型、流通型、加工型、植保型、科技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業態;大力推進農業的互聯網+,運用大數據、互聯網開展社會化服務;四要大力推進中國農科教推高效服務平臺的建設,擴大覆蓋面,拓展服務領域,著眼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發揮農科教推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張照新研究員作題為《國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政策解讀》專題報告。他說,振興鄉村主要的目的,一是要讓農民富裕起來,二是保持鄉村生態優美,主要的途徑之一是實現國家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照新分析說,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推進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產業振興、產業興旺,從目前來看就是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訓農村發展新動能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呈現出不斷減小態勢,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農村絕對貧困的人口越來越少,農業、農村、農民面貌正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
張照新總結到,農業將迎來品質革命,目前我國已從窮人農業發展到小康農業,從高產農業發展到綠色農業,從低價農業發展到品牌農業,從小農農業發展到服務農業。未來要在土地集中性和服務規模性兩方面,通過分工協作、專業化服務實現農業規模經營,而農業服務業將成為引領農業發展的主要引擎。長遠來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具有重大意義,轉換農業發展動能,支持農民創業、就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報告會由張真和會長主持并小結。
1月27日下午,大會專題報告會和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隊創新發展與農科教推高效服務平臺建設研討會分別在北京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專家樓行知廳和校長大廈第二會議室舉行。報告會由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副團長張真和主持,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書記陳建華就《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創新創業要點》做專題報告,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長趙永志對《土壤健康保護與優質農產品安全生產》做專題報道,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蔡德華就《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 精準助推老區扶貧》做主旨發言。
據了解,中國農科教推高效服務平臺高峰論壇自2009年啟動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八屆,并持續受到業內人士和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和新華社農民日報和科技日報等專業媒體進行大力宣傳。
從組委會獲悉,經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及專家團山西專家組、遼寧專家組,中國農技協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技社會化服務創新發展聯盟,北京市土肥工作站,遼寧省農業產業化協會,山西省福利養老機構聯合會,農產品加工雜志社等單位的推薦,通過申報、初審、終審,共有北京市土肥系統、北京比爾比特科技有限公司、松桃中祺昌明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36家單位,四川農業大學原校長、四川省政府政策咨詢委員會農業組副組長文心田,山西省農業廳原巡視員董希德,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長趙永志,北京市朝陽區種植養殖業服務中心劉士勇等93位個人獲得第九屆“愛我中華•奉獻農業•關注健康”表彰,對他們授予全國農科教推先進單位、優秀專家、優秀人物及特別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參加此次會議的嘉賓還有:中國技術市場協會秘書長許愛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農化服務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秘書長李光,山西省農業廳原巡視員、山西省社會福利養老機構聯合會會長、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副團長董希德,山西農業機械局副局長姚建忠,遼寧省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原主任、遼寧省農業產業化協會會長趙學文,遼寧省沈陽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原、遼寧省農業產業化協會副會長李新華,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副秘書長王慶軍,中國科協農村專業技術服務中心科普項目處主任科員王興華,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寶峰,中國農業大學農產品流通與營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安玉發,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農技協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肖冬生,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張建勝,北京土肥工作站站長趙永志,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名優蔬菜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特聘教授、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傳統口味蔬菜栽培專家組組長曹華,山東農業專家顧問團食用菌分團名譽團長、魯東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食用菌專家蔡德華,全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產品交流交易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農技協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辛士,中農國優(北京)科技推廣中心副主任、中國農技協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葛玉梅,河北省特產經濟研究會會長張希望,河北省特產經濟研究會執行秘書長、河北特產網總編輯張濛,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鑒定督導員、中國農技協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培訓中心副主任王衛華,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高級記者、總編輯申清,農民日報高級記者、中國農村信用合作報社總編輯梅隆,中華合作時報副總編輯、新聞中心主任于璐娜,中國農資傳媒副總編輯張琴,中央七套農業節目組攝像記者蘇威,農業部魅力網運營總監華重策,及中國科技網記者張克等。